【健康科普】防范蜱虫叮咬
蜱虫咬伤看似小事,实则暗藏致命风险。这种不起眼的小虫是多种病原体的“移动载体”,尤其夏季活跃期(4-10月,5-7月高峰)需高度警惕。以下为大家介绍一下科学防护与应急处理的关键要点。
形态特征:形似芝麻或米粒(未吸血),吸血后膨大如黄豆甚至指甲盖大小,体色呈红褐或灰褐色。
藏身地:草丛、灌木丛、树林、牲畜圈舍等潮湿环境,城市公园绿化带也可能存在。
危害性:可传播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(“发热伴”)、莱姆病、森林脑炎等十多种疾病,严重时导致多器官衰竭甚至死亡。
如何判断是否被蜱虫叮咬?
皮肤表现
蜱虫头部埋入皮肤,身体暴露在外,形似“钉子”固定(区别于蚊虫叮咬的短暂红肿)。
全身症状(叮咬后1-2周内出现)
被叮咬后,科学处理“四步法
错误做法警示
❌ 禁止用手硬拽、拍打、烟烫或用指甲抠——易导致口器断裂残留或毒素释放。
注意:勿刺激虫体。
正确做法
全面防护:远离蜱虫叮咬
【1】个人防护:
- 进入草丛/树林时:穿浅色长袖长裤,扎紧裤脚袖口,喷涂含避蚊胺(DEET)或派卡瑞丁的驱虫剂。
- 户外活动后:立即洗澡,重点检查头皮、耳后、腋窝、腹股沟等隐蔽部位。
【2】环境与宠物管理:
- 清理庭院杂草、垃圾,减少蜱虫栖息地。
- 定期为宠物驱虫,遛狗后检查其耳部、颈部。
【3】高危人群特别提示:
- 农民、林业工、野外作业者:作业时穿戴防护装备,每2小时检查身体。
- 郊游露营者:避免在草丛坐卧,帐篷周围喷洒氯菊酯驱虫剂。